淘宝前后端分离实践

Created by 赫门

who is this guy?

  • Herman Lee    FED
  • http://weibo.com/threeday0905


(΄◉◞౪◟◉‵)   ~   HI

主题

前后端分离

現狀

还是分离吧

Why?

就跟為什麼要代碼重構一樣

  • 关注点分离
  • 职责分离
  • 对的人做对的事
  • 更好的共建模式
  • 快速的反应变化

从几年前说起

一、创业吧!弟兄們

老子一個人全包了啊啊啊

  • Roles: PM, DBA, RD, FED, Designer, ...
  • Skills: Linux, MySQL, JAVA, JavaScript, HTML, CSS, ...
  • Tools: phpmyadmin, photoshop, powerpoint, ...

产品上线了

后面维护的人

开心的打开代码

......是谁把手套放进锅子里面煮

.............

二、重构!为了更好的未来

Web Server的架构改造

后端MVC时代

前端: 那..我呢

PM: 去套页面

看似很美好的分工

到了互联网时代

根本頂不住

三、互联网浪潮

携手合作

Front-end Skills

项目搞定了,但是

The Problems

前端代码越来越复杂

  • 无法统一协作模式,代码充满了约定
  • JS跟CSS,依賴於後端產出的HTML
  • 有的数据來自AJAX,有的数据印在DOM上
  • 有的业务邏輯在前端,有的在Model层,更多的是在View层

前后端依旧高度耦合

  • 前端依赖服务端开发环境
  • 服务端View层高度耦合
  • 沟通成本高
  • 职责不清晰

View层谁来維護?

  • 前端写Demo,后端套页面
    • 后端需要写HTML
    • 前端仍然确认后端写的HTML
  • 前端写View层,后端只管数据
    • 前端需要熟悉后端语言
    • 前端需要了解后端架构

无法良好的支持跨终端

  • 业务逻辑散落在应用中
  • 渲染逻辑强依赖后端页面
  • 只能用responsive design硬来

高度耦合的前后端分工

  • 沟通成本上升
  • 维护成本上升
  • 无法正确且快速的响应变化
  • 代码的腐烂只是迟早的问题

四、第一次前後端分離大戰

Client-side MV* 时代

接口分離, 後端提供數據, 前端自己搞

Model层 - JavaScript Object


View层 - JavaScript Template

业界满坑满谷的优秀方案


Backbone, EmberJS, KnockoutJS, AngularJS, React, etc.

前后端职责清晰了

后端前端
  • 提供数据
  • 处理业务逻辑
  • Server-side MVC架构
  • 代码跑在服务器上
  • 接收数据,返回数据
  • 处理渲染逻辑
  • Client-side MV* 架构
  • 代码跑在浏览器上

分離乾淨了,分工明確了,但是

The Problems

各层职责重叠,并且各玩各的

  • Client-side Model 是 Server-side Model 的加工
  • Client-side View 跟 Server-side是 不同层次的东西
  • Client-side的Controller 跟 Sever-side的Controller 各搞各的
  • Client-side的Route 但是 Server-side 可能没有

性能问题

  • 渲染,取值都在客户端进行,有性能的问题
  • 需要等待资源到齐才能进行,会有短暂白屏与闪动
  • 在移动设备低速网路的体验奇差无比

重用问题

  • 模版无法重用,造成维护上的麻烦与不一致
  • 逻辑无法重用,前端的校验后端仍须在做一次
  • 路由无法重用,前端的路由在后端未必存在

跨终端问题

    • 业务太靠前,导致不同端重复实现
    • 逻辑太靠前,造成维护上的不易

SEO问题

渲染都在客户端,模版无法重用,SEO实现 麻烦

五、第二次前后端分离大战

进入主题

重新定义前后端

传统认知的前后端

是依照 工作职责来划分的前后端

还是依照 硬体环境划分的前后端?

因為有了NodeJS

我们有机会从工作职责上

重新定义前后端的分层

重新定义的前后端

在服务器(JAVA) 与 浏览器(JS)的中间

架了一个中间层(NodeJS)

Why NodeJS

因为这个场子叫做杭JS

.............

Why NodeJS

  • 前端熟悉的语言,學習成本低
  • 都是JS,可以前后端复用
  • 体质适合:事件驱动非阻塞I/O
  • 适合IO密集型业务
  • 执行速度也不差

职责划分

后端

前端

服务器浏览器
JAVANodeJSJS + HTML + CSS
  • 服务层
  • 提供数据接口
  • 维持数据稳定
  • 封装业务逻辑
  • 跑在服務器上的JS
  • 转发数据,串接服务
  • 路由设计,控制逻辑
  • 渲染页面,体验优化
  • 更多的可能
  • 跑在浏览器上的JS
  • CSS、JS加載與運行
  • DOM操作
  • 任何的前端框架與工具
  • 共用模版、路由

职责清晰的架構 + 前端范围的扩展 =

更多的可能

实际示例

淘宝首页优化

需求

静态资料展示,方便运营管理

更好的承载密集且庞大的流量

解决方案

页面缓存与定时刷新,返回缓存资料

NodeJS产出静态页面到CDN,定时刷新

淘宝详情页优化

需求

单日四亿PV,页面数据来自各个不同接口

为了不影响体验,先产生页面框架后

在发起多个异步请求取数据更新页面

这些多出来的请求带来的影响不小,尤其在无线端

解决方案

在NodeJS端使用 Bigpiper 技术

合并请求,降低负担

分批输出,不影响体验

接口性能优化

拆分大接口为独立小接口,并发请求

串行 => 并行,大幅缩短请求时间

部属优化

一台NodeJS对多台JAVA服务器

合理的分配服务器带来最大的产出

页面渲染优化

  • 前后端共享模版
  • 首屏服务器渲染
  • 次屏浏览器渲染
  • 局部刷新浏览器渲染

单页面应用优化

  • 前后端共享路由与模版
  • 前端换页,浏览器端渲染
  • 直接输入网址,服务器渲染
  • SEO问题迎刃而解

可靠性优化

单元测试,页面测试,回归测试,持续集成

更多的可能

具体的改造

  • 接口服务化

  • 代码模块化

  • 功能组件化

服務化

接口规范

  • 基于 JSON Schema
  • 增强 在 请求与返回 的 条件描述
  • 扩展 format ,增加业务定义

接口管理平台

  • 自动化管理文档,提供以下功能
  • 版本管理 - 比较, 合并, 历史记录
  • 应用发布 - 应用灰度, 应用回滚
  • 接口验证 - 格式验证, 回归测试

接口模拟

  • 透过 接口定义 产生 模拟数据
  • 前端不需等待后端的接口,即可开始开发业务
  • 基于不同条件产生模拟数据,测试 边界情况
  • 后端的接口必须通过接口验证,降低 联调成本

NodeJS - 模块支持

  • 抽象支持不同接口 - HTTP,MySQL,etc.
  • Data Proxy - 只负责数据通讯与搬运
  • 前端开发不需关注实践细节,仅使用数据
  • 后续迁移成本低
  • 与接口管理平台整合

模块化

越来越多人重视浏览器端JS的模块化

但也是有项目是一个jQuery走到底


但到了服务器端的NodeJS

模块化是一个必须遵守的标准

但是我们写的JS模块

并不仅限于 NodeJS

Everything is Module

ModelHelperUtility
ViewCSSDOM Event
ControllerRouteetc...
Other Libraries, ...

模块选型

毫无疑问的 CommonJS

加上 工具支持 输出成不同规范


CommonJS, CMD, AMD, KMD, WhateverMD

前后端复用

  • 透过一致的模块规范,加上都是用JS编写
  • 模版可重用在浏览器端与服务器端
  • 模型与方法可重用在浏览器端与服务器端
  • 控制与路由可重用在浏览器端与服务器端
  • 或是更多的可能

模块预处理

除了 CommonJS标准 转换外,

是否能做其他预处理?

模块预处理

  • JS Convert:coffee script, dart, etc.
  • ES6 Complier:Traceur-Complier, JSDC, etc.
  • CSS Complier:sass, less, stylus, etc.
  • 共用模块加载:polyfill, etc.
  • 业务预处理
  • 其他的可能

这都是之前的分工模式下很难做到的

组件化

封装

把细粒度的模块封装成应付业务需求的组件

组合

挑选不同的组件,完成实际的应用

多型

针对不同环境,单一组件 可具备 不同型态

同一组件在不同环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行为

但是共用同样的逻辑

例如一个地址选择器


在不同的设备:pc, mobile, pad, tv

不同的环境:browser, native app, hybrid app上


有著不一样的呈现结构,不一样的交互方式。

但有著一样的校验逻辑,共用同样的数据接口。

如何办到?


封装适合的组件。不同的场景组合不同的结果

透过多型机制正确的输出


而且可以服务器、浏览器通用

框架化

中途岛

前后端分离

分离是为了职责专注

改变是为了让产品更好

过程中并不是没有遇到困难

更多的探讨内容

http://ued.taobao.org/blog/category/bowen/frontend/

Q & A

搭車招聘

淘寶UED - 跨終端組

清羽 <[email protected]>

淘寶 - 中途島小組

Thank You